0 生命的延续 不朽的基因
神奇的遗传现象
可见的性状
“哈布斯堡唇”是指下颌突出,这是由一种称为前突畸形(mandibular prognathism)的遗传疾病引起的,患上这种病的人下颌生长速度比上颌快。
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欧洲历史上统治领域最广的王室,曾统治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帝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
其家族成员曾出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273年~1291年,1438年~1806年),奥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国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亚国王(1526年~1918年),西班牙国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国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1864年~1867年)与意大利若干公国的公爵。1918年 最后一个哈布斯堡家族皇帝卡尔一世放弃皇位,奥匈帝国最后解体。
不可见的性状
分居多年的双胞胎具有类似的审美观念——相似的心理性状
遗传的奥秘
一、泛生论(Theory of Pangenesis)
定义与提出者
泛生论由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于1868年提出,旨在解释遗传现象。其核心假设是:生物体的每个细胞都会产生名为“微芽”(gemmules)或“泛生子”(pangenes)的微小粒子,这些粒子通过血液循环汇集到生殖细胞中,决定后代的性状。核心观点
- 微芽的传递:体细胞产生的微芽携带遗传信息,通过循环系统传递至生殖细胞,形成受精卵。子代发育时,微芽进入相应器官发挥作用。
- 融合遗传与获得性遗传:父母微芽混合导致性状融合;环境变化可刺激体细胞产生新微芽,后天获得的性状可通过微芽遗传。
- 返祖现象解释:休眠的微芽在特定条件下被激活,导致祖先性状重现。
理论基础与局限性
- 受拉马克“获得性遗传”影响,认为体细胞直接参与遗传。
- 未得到实验支持:如高尔顿(Francis Galton)将白兔血液注入黑兔体内,后代未出现白色性状,证明微芽无法通过血液传递。
- 泛生论必然导致混合遗传(blending inheritance)论,自然选择根本无法将具有适应性的性状保留下来。
- 达尔文未关注同期孟德尔的遗传研究(1866年发表),导致理论停留在假说层面。
二、种质说(Germplasm Theory)
定义与提出者
种质说由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August Weismann)于1885-1892年间提出,旨在挑战泛生论和拉马克主义。其核心观点是:生物体由“种质”(生殖细胞)和“体质”(体细胞)组成,仅种质传递遗传信息。核心观点
- 种质与体质的分离:种质独立于体质,仅存在于生殖细胞中,世代间连续传递;体质负责营养活动,死亡后消失。
- 否定获得性遗传:体细胞变化不影响种质,后天性状无法遗传。魏斯曼通过连续22代剪断小鼠尾巴的实验证实此点。
- 遗传物质的结构假设:种质由“遗子”(ids)组成,内含“定子”(determinants)和“生源子”(biophores),分别控制器官发育和细胞功能。
科学意义
- 为染色体理论和基因概念奠定基础,推动遗传学转向细胞核研究。
- 直接否定泛生论,终结获得性遗传的主流地位。
三、历史背景与时间线
- 1866年:孟德尔发表豌豆实验论文,但未引起广泛关注。
- 1868年:达尔文提出泛生论,试图整合拉马克主义与自然选择理论。
- 1883-1885年:魏斯曼通过小鼠实验否定泛生论,提出种质连续学说。
- 1892年:魏斯曼完善种质说,明确种质与体质的分离。
- 1900年:孟德尔定律被重新发现,遗传学进入实验科学阶段,泛生论彻底被取代。
四、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维度 | 泛生论 | 种质说 |
---|---|---|
遗传物质来源 | 体细胞产生微芽,全身参与遗传 | 仅生殖细胞(种质)传递遗传信息 |
获得性遗传 | 支持(环境改变体细胞→微芽改变) | 否定(体质变化不影响种质) |
科学验证 | 缺乏实验支持,被高尔顿证伪 | 魏斯曼实验支持,与染色体研究一致 |
历史地位 | 过渡性假说,启发基因概念 | 现代遗传学基石,导向基因与DNA研究 |
联系:两者均试图解释遗传机制,但种质说直接回应泛生论的缺陷,通过实验和理论革新推动遗传学发展。
孟德尔遗传学
20世纪的遗传学发展
1900年,在孟德尔故去16年后,这三位科学家分别在自己的工作中发现了和孟德尔所见相同的现象。时隔35年,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生前默默无闻的布隆修道院的修士孟德尔,终于得到了他在科学上应有的地位。
190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萨顿发现,染色体与孟德尔遗传因子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提出遗传因子可能位于染色体上。
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W. Johansen将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Gene)。
1910-1925年,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等,以果蝇为材料发现伴性遗传,确立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F. Griffith 发现了肺炎链球的转化。 1944年,O. Avery 证实,引起肺炎球菌转化的是DNA分子。
1952年,美国冷泉港(cold-spring harbor) 实验室的Hershey和Chase利用噬菌体同位素标记-感染实验, 进一步证实DNA是遗传物质。
Seymour Benzer (1921-2007)证明基因是一段连续的DNA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