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构造
物理沉积构造
1.1 层面构造
波痕
冲刷痕
1.2 层理构造
1.板状交错层理,鱼骨状斜层理 (Planar Bedding, Herringbone Bedding)
2.槽状交错层理,丘状交错层理 (Trough Cross bedding, Hummocky bedding)
透镜状层理(Lenticular bedding)和压扁状层理(Flaster bedding)
透镜状层理(Lenticular bedding)主要由泥土组成、压扁状层理(Flaster)主要由砂子组成
高能沉砂、低能沉泥
透镜状纹层是一种沉积层理模式,显示泥土和沙子的交替层。悬浮在水松弛期间形成的泥浆,一旦水速达到零,悬浮在水中的泥浆就会沉积在小沙层的顶部。 层理内的沙层呈 “透镜状 ”形状,使该图案得名。地质学家使用透镜状层理来显示特定环境中潮汐节律(tidal rhythm)、 潮汐流(tidal currents)和潮汐松弛( tidal slack)的证据。
压扁状层理是沉积物暴露在间歇性流动中时形成的双向沉积层理模式 ,导致沙子和泥浆层交替,通常在高能环境中形成。。虽然压扁状层理通常在潮汐环境中形成,但它们(很少)可以在河流条件下形成——在尖沙洲或短暂的溪流中,或者在深水环境中,当浊积沉积物被季节性底流改造时。产生单独的沙子波纹,然后在较平静的流动时期被泥浆填充。它们可以在三个小时内固结,保护底层免受侵蚀。
砂和泥互层主要是因为物源的不同(来自海的物源是砂,河的物源是泥)
化学沉积构造
化学成因构造指沉积时期和沉积期后由结晶、溶解、沉淀等化学作用在沉积面上或沉积物中所形成的沉积构造。包括结晶构造、压溶构造和增生与交代构造。
2.1 结晶构造
2.2 压溶构造
2.3 增生与交代构造
生物沉积构造
六种底形
波痕(Ripple)——沙波(Sand Wave)——沙丘(Dunes)
沙丘——反山丘 二维:规律的间隔高度长度 三维:参考
平坦床沙 低流态——高流态 相区的划分依据:泥沙悬浮的阈值条件 剥离线理结构:剥离指砂岩沿层理分裂
急流与深潭 介于反沙丘和循环步骤之间的不稳定、混合型底形 水流的分布状况和反沙丘差不多 急流与深潭比反沙丘更长,状态更不稳定
火焰构造和球枕构造
flame struture
形成条件——下方的泥质层能够发生液化 孔隙压力等于正压力,无粘性颗粒沉积物发生液化
容易发生的液化的类型:水饱和的松散沉积物
形成的驱动力:叫大尺度的均匀密度负载+突然的外界扰动 垂直密度倒置、载荷横向分布相对均匀
古地震的间接证据;高沉积速率、均匀的超高压环境
球枕构造
球体的曲率与层理一致 需要局部的载荷不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