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的应变与弯曲
地壳板块的挠曲
薄而有弹性的地表板块构成了岩石圈,它漂浮在下方相对呈流体状态的地幔之上。这些板块承受着各种载荷,例如火山、海山等,在它们的重压下,岩石圈会发生弯曲。通过将观测到的岩石圈挠曲或弯曲情况与已知的地表载荷联系起来,我们可以推断出板块的弹性属性和厚度。
我们首先建立板块在受力和力矩作用下的弯曲理论。该理论可以通过将褶皱模拟为受水平压力作用的弹性板块变形,来帮助我们理解山脉带中的褶皱系列。此外,还可以运用该理论模拟火成岩侵入体上方地层的上拱现象(3.12)。
0.重点公式一览
1. 物理模型与假设
薄板模型:

2. 力与力矩平衡
考虑微元 dx 的受力(图 3.10):
1.在 x 和 x + dx 之间,沿 z 方向每单位长度的向下载荷为 q (x) dx
2.沿 z 方向每单位长度的净剪力 V 作用在垂直于图面的板横截面上(所有剪应力积分的合力)
3.沿 z 方向每单位长度的水平力 P 作用在板上(假设 P 与 x 无关)
4.沿 z 方向每单位长度作用在板横截面上的净弯矩 M(正应力 σxx在截面上的积分)
垂直力平衡:载荷
力矩平衡:弯曲力矩 M、剪切力 V 和水平力 P 的力矩平衡
- 力矩
和 共同作用,在微元上产生净逆时针扭矩dM。 - 力
和 相隔距离dx(一个无穷小力臂),并以顺时针方向在微元上施加净扭矩Vdx。(在计算剪切力引起的力矩时,从 到 的 的变化可忽略不计。) - 水平力 P 通过其相关力臂
在微元上施加净逆时针扭矩 。(注意,从 x 到 时,dw为负值。)
我们可以对公式(3.59)关于x求导,并代入公式(3.57),来消去剪切力V。由此得到:
3. 弯曲力矩与曲率的关系
弯曲应力分布: 板弯曲时,上表面压缩(
几何关系:距中性面 y 处的应变

小角度
(以弧度为单位)等于 。
平面应力下,胡克定律简化为
- 力矩积分:弯曲力矩 M 为纤维应力对中性面的力矩积分:
- 挠曲刚度(flexture )
,则: - 弯曲应力的最大值出现在板的上下表面(
), 代入 和 (R 为曲率半径, ),可得:$$\sigma_{\text{max}} = \frac{E h}{2(1-\nu^2) R} = \frac{6M}{h^2}$$
4. 四阶挠曲方程
将
再对 x 求导,并利用垂直力平衡方程(3.57,
最终得到四阶挠曲微分方程(核心方程 2):
方程物理意义
- 载荷项
:包括表面载荷(如火山质量)和静水恢复力(如海水或地壳填充下弯空间产生的向上力,见 3.13 节)。 - 水平力项 P:若存在水平压缩 / 拉伸力(如构造应力),影响弯曲形态(屈曲分析见 3.11 节)。
- 挠曲刚度 D:反映板的抗弯曲能力,与板厚 h 的三次方成正比(厚度增加,刚度急剧增大)。
5.实际应用
5.1 岩石圈板块的弯曲
将弹性板挠曲理论应用于地球岩石圈,考虑载荷作用下岩石圈的挠曲变形时,引入静水压力恢复力(hydrostatic restoring force),分析海洋和大陆岩石圈在不同载荷下的平衡方程。
岩石圈作为弹性板漂浮在 “流体” 地幔上,受表面载荷(如火山、沉积物)作用时发生挠曲,需考虑载荷下方地幔被低密度物质(水 / 地壳)替换产生的浮力效应。有以下基本假设:
- 岩石圈为薄弹性板,厚度为h,密度为
(地幔密度)。 - 载荷引起的挠曲挠度w较小,适用线性弹性理论。
- 垂直柱内物质守恒,低密度物质(海水 / 地壳)填充挠曲产生的空隙。

海洋岩石圈的挠曲(图a)
初始状态:海水厚度
- 柱底压力(未挠曲区):
- 柱底压力(挠曲区):
- 静水恢复力(向上):两者压力差为
,由地幔与海水的密度差产生。 表面载荷为 ,净载荷 (恢复力抵消部分载荷)。 代入挠曲方程(3.74),得:
其中
大陆岩石圈的挠曲(图b)
初始状态:大陆地壳厚度
- 柱底压力(未挠曲区):
- 柱底压力(挠曲区):
- 静水恢复力(向上):压力差为
,由地幔与地壳的密度差产生。 表面载荷为 ,净载荷 。 代入挠曲方程得:
与海洋情况形式相同,但密度差为
5.2 岛链载荷
火山岛弧链作为载荷会引起岩石圈挠曲,我们可以使用四阶微分方程来描述这个现象,来
以夏威夷岛链为例,研究火山岛链作为线载荷引起的岩石圈挠曲变形。火山岛链(如夏威夷)由一系列火山和海山组成,形成线性载荷,导致下方岩石圈弯曲,表现为中央凹陷(如夏威夷深海)和外围前隆(forebulge)。模型具有以下简化假设:
- 线载荷假设:岛链载荷简化为沿直线分布的集中力
(单位长度载荷,N/m),作用于 处(图 3.29)。 - 对称性:载荷对称,仅需分析
区域,且 时挠度 。 - 静水恢复力:海洋环境中,密度差
产生向上恢复力( 为地幔密度, 为海水密度)。

平衡方程: 忽略水平力(
5.2.1 微分方程求解
通解形式: 方程为四阶常系数线性齐次微分方程,特征根为复数,通解为指数衰减振荡函数:
其中,挠曲参数(flexture parameter)
怎么算出来的通解你先别管,因为我实在不会
通过边界条件可以解出四个常数c1、c2、c3、c4:
- 对称性:
于 (载荷中心斜率为零)。 - 远场条件:
时 ,故 。 - 载荷平衡:通过剪切力积分确定
,最终特解为:

5.2.2 方程分析
挠曲参数
- 控制挠曲影响范围,与挠曲刚度 D 和密度差
相关:$$\alpha \propto D^{1/4}, \quad D = \frac{E h3}{12(1-\nu2)}$$ - 通过前隆位置
可直接估算 (如夏威夷 km,得 km)。
中央凹陷: 中央凹陷由岛链载荷直接导致,在
前隆(Forebulge): 在
岩石圈强度影响:
- 断裂模型中前隆幅度更大(
vs. 完整模型的 ),说明岩石圈完整性显著影响挠曲形态,断裂降低刚度,增大挠度。
5.2.3 地质意义
厚度估算实例:
- 完整岩石圈模型: 代入
km, kg/m³, m/s²,得 N・m,进一步算出 km(取 GPa, )。 - 断裂岩石圈模型: 若岛链处岩石圈断裂(如火山活动弱化岩石圈),边界条件变为
处无弯矩( ),解得挠度加倍( ),估算 km(图 3.31-3.32)。
地质意义
- 通过岛链挠曲分析,可推断不同区域岩石圈厚度(如海洋岩石圈约 30-50 km),为板块构造、地震带划分提供依据。
- 问题 3.19-3.20 涉及最大弯曲应力计算,结合
,可评估岩石圈内部应力状态(如夏威夷最大应力约 900 MPa)。
5.3 洋壳俯冲
海洋岩石圈在俯冲带海沟处的弹性弯曲,建立末端载荷作用下的挠曲模型。海沟是大洋岩石圈俯冲至地幔的边界,俯冲前岩石圈受重力作用发生强烈弯曲,形成深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和外围前隆。模型有以下的简化:
- 末端载荷:岩石圈视为半无限长弹性板(
),末端(海沟轴, )受垂直载荷 (向下为正)和弯矩 (逆时针为正),模拟俯冲板块的重力拖拽。 - 远场条件:
时挠度 ,忽略水平力( )。 - 平衡方程:同海洋岩石圈挠曲方程(3.125),考虑静水恢复力(密度差
):
5.3.1 微分方程求解
通解形式: 四阶方程的通解为指数衰减振荡函数(同上面一节):
其中
通过边界条件可以解出两个常数c3、c4:
- 末端弯矩:
处弯矩 得 - 末端剪力:
处剪力 ,得 。
代入常数后,挠度为(3.151):

5.3.2 方程分析
前隆与凹陷分布:
- 中央凹陷:海沟轴(
)处挠度最大,随x增大指数衰减。 - 前隆位置:通过斜率为零(
)解得前隆中心位于 ,前隆半宽 (3.156),是岩石圈弹性厚度的直接标志。
通用挠曲剖面:
- 无量纲化处理后,得到通用曲线
,适用于所有末端载荷挠曲问题(图 3.34a)。
弯曲力矩与剪切力:
- 弯矩
:由 ,最大弯矩位于海沟轴外侧,导致岩石圈上部压缩、下部拉伸(图 3.34b)。 - 剪切力
:由 ,最大剪切力位于前隆附近(图 3.34c)。

最大弯曲应力:
- 岩石圈底部拉伸应力最大,计算公式为:
- 马里亚纳海沟案例中,最大应力达 900 MPa,接近深部地幔的屈服强度,暗示岩石圈可能发生塑性变形(见第 7 章)。
5.3.3 地质意义
马里亚纳海沟实例:
- 数据拟合:取前隆半宽
km,前隆高度 km,计算得 km,挠曲刚度 N・m,弹性厚度 km(3.156)。 - 结果意义:与岛链载荷估算的岩石圈厚度(30-50 km)一致,验证弹性板模型的适用性。
部分海沟实测曲率远超理论预测,推测岩石圈在高应力下发生塑性屈服(非弹性变形),需结合塑性理论进一步分析(第 7 章内容)。
5.4 水平挤压
弹性板在水平压缩载荷下的屈曲(Buckling)现象,分析板从稳定平面状态转变为弯曲状态的临界条件,及其在地质构造(如褶皱带)中的应用。山脉带中的褶皱(Fold trains)被认为是地层在水平挤压下发生屈曲的结果,需通过弹性板理论分析临界载荷与褶皱波长。模型有以下的简化:
- 两端简支(Pinned)的弹性板,长度L,承受均匀水平压缩力P(单位长度力,N/m),忽略垂直载荷(
)。 - 假设小挠度、线性弹性,屈曲后板呈正弦曲线弯曲
。 - 平衡方程: 结合挠曲方程(3.74)与水平力P,得:$$D \frac{d^4 w}{dx^4} + P \frac{d^2 w}{dx^2} = 0 \quad \text{(3.87)}$$ 其中
为挠曲刚度, 为垂直挠度。
5.4.1 微分方程求解
通解形式: 进行两次积分可以得到一个二阶的微分方程
通过边界条件可以解出两个常数c1、c2:
- 简支端——端点没有施加扭矩: w在
处为零,在 处为零; 在 和 处也为零 可以解得 , 则方程简化为
方程(3.89)是二阶常系数线性齐次微分方程,有通解
还是因为w在
可以很容易的解出
此时
5.4.2 方程分析
正弦通解的分析
- 屈曲波长:基频模式(
)的波长 ,即板长L对应半波长(图 3.22b)。 - 多模式屈曲:
时出现多个褶皱,波长 ,但临界载荷随 增大,故基频模式最易发生(最小 )。
临界应力计算:
- 临界载荷
,其中 为临界应力,h为板厚: - 实例(完整岩石圈): 取
km, GPa, , km,得 GPa,远超过构造应力(典型 10 MPa),故岩石圈不易屈曲。
薄弹性层屈曲计算:
- 若层厚
km(如沉积岩),其他参数不变, MPa,接近岩石抗压强度,可能发生屈曲形成小型褶皱(如沉积层褶皱)。
振幅不可解:线性理论仅能确定临界载荷和屈曲波长,无法计算变形幅度(需非线性理论,考虑大变形几何非线性)。
5.4.3 地质意义
根据上面的临界应力计算和薄弹性层屈曲计算可知,岩石圈因厚度大、临界应力极高,在水平构造应力下更易发生断裂而非屈曲。薄弹性层(如地层夹层)临界应力低,是褶皱构造的主要成因(需考虑周围介质约束,如 3.12 节侵入体上拱)。
地层并非完全自由或简支,周围岩石的摩擦力、重力等需纳入模型,固定端或自由端需调整边界条件,但简支是最简化且典型的地质场景(如地层两端受限)。复杂场景需额外进行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