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企业治理机制的变化
导论(一):基姆与道尔的乡愁
l Donald Keene与Dore:
两人早期都属于美军,从翻译出家进入日本研究领域。
两人的乡愁并非指向自己的家乡,而是自己所研究的日本。
即在研究对象中找到了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东西,或者将价值观投射,从而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故乡。
但是,道尔在晚年突然开始批判日本。
(1)Keene在90岁的时候(2012年)归化成为日本人,日本名字为鬼怒鸣门;
(2)道尔在去世前,却极度批评日本——因爱成恨。
道尔是英国人,英国是非常典型的阶级社会,道尔的父亲是火车司机,属于劳动者阶层。
导论(二):活力门事件与村上基金
l 堀江貴文(2006****年前后):互联网新贵
“拼命工作的人们、想工作而失业的人们、守法的企业们 无法接受一个投机取巧与充满不公正现象的社会。”
——东京高等法院主审法官
l 村上基金:资本市场的宠儿
同样出现一些动荡,如被抓进监狱。
导论(三):两次复苏过程之中的收入分配
l 1986-1990年和2000-2005年企业所得分配增长率对比:
股东分红和高管工资与奖金增长率非常高。
l 所有者监督管理者进行战略决策的机制:
最左边的这些事项都是战略决策,由管理者作出
n 管理者为什么能够作出?
企业是股东所有,管理者是股东派出的。
如果是员工拥有企业,应当是停留在中间,即雇员工资非常高,但现在出现右边这种情况,说明从业员主权的企业治理机制在松动。
一、日美企业治理机制的比较:两个案例
(一)美国的企业治理机制:剃刀邓乐普
CSR(cooper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ies):企业社会责任,被砍掉
股价迅速上升——邓乐普的收入:1亿美元,后被挖走
但金融市场的分析师很快发现问题,怀疑财务造假:导致股价又迅速往下滑,跌的非常厉害。此时,独立董事(假装代表中小股东的利益,实际就是拿钱而已)要求邓乐普作出说明,最后罢免了邓乐普。
作用路径:金融市场的分析师迅速发现问题→独立董事→罢免邓乐普
(二)日本的企业治理机制:大隈制作所
大隈武雄将包括自己的子女在内的五人安排进企业工作,尤其是没有任何声望的长子被任命为副社长。——引起工会不满,劳资协调体制出现问题。
日本升值危机出现:劳资双方同意将年终奖金削减五万日元。
其后,与工会关系最为密切的董事被“流放”到新设立的德国分公司担任社长。
再后来,大隈武雄以过高的价格将私人宅邸出售给公司。
企业管理中遇到问题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日、美两国的解决方案不同,从而体现出企业机制的不同。
(三)日美的不同
**1.**日本的做法
(1)参与其事的股东,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股东集团利益,相关从业人员也是如此。但是,超越这一层次,相关人员一直担心的是作为一个有机体的“企业”的前途与声誉。“为了企业的利益”是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至上原则;
(2)除主力银行之外,持有股票的普通股东完全没有发挥作用;
外部资本市场没有作用,因为是长期的交叉持股,谁也不说谁。但内部的利益相关者,如工会,也能发现问题。
(3)阻止社长违规行为的原动力最初不是来自公司外部,而是来自前者的部下与同僚;
(4)为使上述原动力得以发挥,外部的力量必不可少。
n 在美国,企业等于股东的所有物;而在日本,企业等于某种(从业者)共同体。
如果将最高管理者的离任被区分为“自发引退”与“董事会解任”两种形式进行统计,那么在英国,后者比例达到了百分之四十六。在日本,这一比例不过百分之之二、三。
n 总结:
任何国家的股份公司管理都会有问题,美国依靠外部资本市场来发现问题,日本是内部的利益相关者发现问题;
美国不考虑面子(企业的声誉),只关心股票的价值;日本则更加考虑企业的面子。
不过,结果是一样的,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问题,但路径和原则是不一样的。
↑不过,这是日本企业治理机制的原则,现在发生变化。
二、日本型企业治理机制的形成与变化:制度疲劳与美国的影响
(一)企业治理机制:所有者监督管理者进行战略决策的机制
——企业进行决策的机制;调节利益相关者关系的机制;对管理层进行监管的机制
**1.**企业治理机制的主要问题:主权论与机制论
(1**)主权论:企业归谁所有(在先)**
(2**)机制论:采取什么机制解决问题(在后)**
(3**)二者的关系:主权论可能影响机制论的选择**
前者的核心问题是公正性问题以及与主流价值观的一致性问题;
后者主要是机制设计的问题,由前者决定。
**2.**企业治理机制的类型
Stockholders重视型 | Stakeholders重视型 |
股东主权 | 从业员主权 |
(二)日本:经济同友会的设立(1946年)
**1.**经济同友会的地位:
(1)经团联:大企业的联合
(2)商工会议所:中小企业利益的代表
(3)经济同友会(非常特殊):前两个的会员都是企业,只是企业大小的区别;经济同友会是管理者(不是所有者)以个人身份参加,具有革新性
2.****《经济同友会设立目的》
n 重点:在企业利润的分配方面,管理者、资本家和劳动者拥有对等的权利。
“巴黎公社”:真正的社会主义
但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如此激进的思想是很难被接受的
n 企业是“公器”:
如果一个企业特别大、影响的人特别多,即使还是营利组织,也会产生公共性
(三)美国型企业治理机制的影响
1.Soto****攻防战
因为公司有一块地,销售额的5%来自出租公司所有土地的收入
公司里有大量资金:公司资产为其销售额的四倍
Steel patterner:美资金融机构
美国人的价值发现能力比日本强,它最后既然能卖出2000日元一股,那就是市场价格,而日本长期定价700日元,说明日本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能力是有问题的
拥有过多的纯现金
回购意味着股票供给减少,价格上升
2.Funac****的IR
(1)社长出差只坐二等座;
(2)机床行业需要长期投资。
n Fanac****能成为苹果式的企业吗?
法纳克和苹果的盈利能力差不多(20%左右),但法纳克在资本市场中均不受欢迎,日本不存在两边都受欢迎(消费者市场+资本市场)的企业
(四)变化的出现(1):绩效下降与制度疲劳
(1)绩效下降:高度成长期结束
前述的三种制度的互补性,都是基于市场扩张的背景,一旦市场结束扩张,则互补性消失殆尽。
(2)奥林巴斯风波:财务报表粉饰
内部人(英国高管)告发(吹哨人)
(五)变化的出现(2):外资进入、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与金融系统的模块化
注:回归经济史
二战后,GHQ驱逐财阀,把顶尖大学中、出身普通人家的学生任命为高管,这些人和蓝领的共情能力很强
(1)法人名目说VS法人实在说
(2)企业虚体论VS企业实体论
l 金融市场的主体与融资结构:基于建构的视角
金融化:全世界的金融系统发生变化,社会利润中金融系统拿走的利润越来越多,而且这种金融化又是美国擅长的直接金融的金融化,某种程度上也就是金融市场的模块化。
(六)小结
日本企业在高度成长期形成从业员主导型的企业治理机制。这一机制曾经发挥过作用。但是近年来这一机制的作用在下降。原因如下:
(1)外资在日本资本市场的地位上升(法律上又是一股一权)
(2)精英阶层的社会背景在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
(3)日本企业竞争力相对下降;
(4)金融系统的“模块化”;
(5)最优企业治理机制问题。
n 企业治理机制到底有没有标准答案?
行业的性质和企业治理机制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亨利·汉斯曼的假说】行业的特征决定了行业治理机制的最优解
三、经济民主:美国、日本、韩国与中国
(1)政治民主:投票
(2)经济民主:工作场所中人和人的关系
(3)第三种民主: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人的关系
“简单地说,经济民主化的目的在于使与企业运营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所有人无一例外地参与企业的管理,并将其意志反映在管理之中。换言之,一国产业的运营应该基于所有相关者的共识和创意进行,而且这种管理只能通过相关者的责任与合作来完成。在这个意义上说,经济民主化必须通过提高劳动大众的地位来实现”。
——大塚万丈、经济同友会
(一)东亚的工业化与阶级形成:日韩的经验与教训
**1.**法团主义:政治学的概念(有两种定义)
(1)德国的法团主义:宏观
(2)日本的法团主义:微观/中观
工业化与无产阶级化同步,劳动者实现中产阶级化。
(3)韩国的法团主义:相较于日本
①韩国的无产阶级化过程的时间更短;
②韩国的中产阶级化没有充分完成;
③韩国的利益冲突以阶级为中心展开,而日本的利益冲突以产业或企业为中心;
④阶级斗争的激烈程度不同:韩国持续不断的阶级斗争。
**2.**日韩的经验
日韩的共同点:工业化带来无产阶级化并推动劳动者阶层实现中产阶级化。
**3.**日本的政治民主与经济民主
(二)东亚的工业化与阶层变动:中国
(1)半无产阶级化:电子信息产业
(2)包括数字经济在内的其他产业富士康化?汽车、平台型产业
l 阶层变动与经济民主:富士康现象、富士康化及其解决方案
n 富士康现象:
(1)企业间分工:产品的设计和生产的分离;
(2)企业内分工:劳动的构想和实施的分离、高度的细化分工;
(3)劳动-社会关系:劳动者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的分离;
(“宿舍体制”、半无产阶级化)
(4)企业-区域关系:生产活动和特定区域的分离。
n 富士康化:
(1)劳动者的半无产阶级化从电子信息向汽车等产业扩展;
(2)资本压倒劳动(去技能化)、资本破坏网络(去社会化)。
n 什么是经济民主?
宏观的经济民主 | 微观的经济民主 |
国家主导的经济民主 | 企业主导的经济民主 |
德国型的经济民主 | 日本型的经济民主 |
n 经济民主问题无法回避:
(1)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2)所得分配问题的挑战:
①转变发展方式问题;
②自主创新问题;
③和谐社会问题;
④高质量发展问题。
(三)为什么经济民问题长期被忽视?
(1)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问题;
(2)改革的取向问题。
l 在现阶段的中国,经济民主具有可行性吗?
(1)国家层面的经济民主:作为政策过程的经济民主化;
(2)企业层面的经济民主:技术-组织互补性问题,如国企核心员工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