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日本企业的经营战略(3):连接技术战略与组织战略
关键词:产品建构;组织建构;商业模式建构
——核心:组织与技术的实质链接
复习:三个市场中的问题(over*3)
l Over loan**,over production/service****,over labor****的发生机制:**
(1)三种市场的制度安排的内在逻辑;
(2)三种市场的制度安排的相互影响
例如,下请制、终身雇佣制和主银行制之间的关系——老师的文章
【期中复习建议】每节课的关键词+每节课的基本逻辑
有旧题,但旧题比例较低,靠考古是不全靠谱的。
导论(一):从贝米斯德四英寸立方体到中银胶囊大楼
l 贝米斯的四英寸立方体:预制件做出来的标准空间
一系列独立的部件或更复杂结构的部件,按标准设计生产,以便组装和批量生产。
一般来说,标准件拼出来的东西都不太好,但贝米斯的四英寸立方体是可以被中产阶级接受的。
l 中银胶囊大厦:建筑学派中“新陈代谢”学派的代表作
一个立柱,把胶囊插进立柱,当胶囊老化,就换新的胶囊插进去。
l 二者的共性:
以标准化的方法处理复杂产品。
导论(二):从双城记到兵马俑+长信宫灯
l **双城记:美国高科技行业在地区间的竞争/**美国高科技行业重心在地区间的转移
现在美国高科技的重心应当是硅谷(加州,美国西海岸),历史上美国高科技的重心在东海岸(马萨诸塞)。
n 重心为什么转换?——文化逻辑的解释
东海岸的人是传统的“穿西装”的人,注重垂直统合,讲秩序;
西海岸(硅谷地带)的人很少穿西装,文化非常开放,水平分工,每个企业只做高科技的一部分(专业分工)。
↑问题:过于深刻,文化可以解释一切。
老师的解释角度:【组织形态的不同+技术变化】
n 计算机产业的结构变化
l 秦汉时期的国宝:俑
秦朝的兵马俑几乎每一件都是国宝,汉俑则质量较差(除了击鼓传唱俑成为国宝)。
n 秦、汉俑的区别:
①秦俑更加高大,汉俑较小;
②汉俑的设计思路是整体化设计,秦俑:标准化设计+拼装
n 秦俑的制作要求:既低成本、又差别化——难题:两个都想实现基本不可能
l 制造业:
A.累计生产量越大,成本越低
不变成本:厂房,所以量上去了,成本就低了
B.差别化也很容易:就少生产一点
l 公共组织能否既低成本、又差别化提供公共产品?
公共组织也很难,例如派出所不可能给辖区内的居民单独叫辆车送回家。
l 那么当年秦兵马俑的带头制作者是怎么达到要求的?
(1)组织创新:
①提供产品的主体多样化,缩短时间成本;
②勒物工名:通过作坊在作品上刻名字,以实现对大批量产品的质量控制。
(2)技术创新:
①模塑结合:同一个窑做出的同一类型俑,主要是面部表情和发型不一致,但手脚基本上一样,而且秦俑大多是拼接而成。
A.俑的主要部分是标准化模具做的:低成本、快速、大批量
B.俑的面部表情大多是塑的
②模块化拼装
n 汉代的长信宫灯:
被压毁后,还可以100%拼回原装——同样是模块化定制,而且还是批量生产
有文献记载长信宫灯各个部件的生产规则
n 总结:中国文化之中的模块化
汉字的结构:偏旁部首;榫卯结构就是标准件……
【总结】模块是可以击穿历史的东西
一、产品建构
l 赫伯特·西蒙(“钟表工厂”理论):
“nearly all the artificial, firm, economic system, social plan and so on are decomposable.”——所有的人造物都是可拆分的。
既然一个复杂系统具有可分解性,那么理解复杂系统只需要两步:
(1)理解每个子系统的逻辑;
(2)理解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一)西蒙的理论→管理学视角
**1.**对于作为人工物的【市场经济】的理解
任何产品与服务均可视为一个系统。所谓系统,是指构成该系统的各个要素(components)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relations)
企业在设计产品与服务时有与各要素有关的局部设计(division)及包括连接关系(synthesis)的产品系统设计。
2.****【建构】的含义
建构这一范畴来源于设计工程学。在最本源的意义上,建构指结构与功能的对应,包括:
(1**)产品功能与产品部件的连接方式,**
(2**)或关于产品部件间的连接方式**
的设计思想。
l 依据这一定义,产品建构可以分为模块型建构和集成型建构两种:
(1)模块型建构:产品结构与产品功能一一对应;
(2)集成型建构:产品结构与产品功能的对应关系是复数的。
例:油车
油车的动力系统、底盘(结构)、车身和速度、舒适性、安全(功能)都有关,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在模块型构建中,即使不对部件的相对关系进行协调,产品的功能也可以充分实现;在集成型构建中,如果不对各部件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细微的调整,产品的功能就无法达到最优。
n 引进工业的新分类方法:两个原则
(1)覆盖性好:基本工业能解释;
(2)新颖性:必须看到从前看不到的东西
(二)斯密的针和西蒙的机械表:区别何在?
针是不可以分解成零部件的,钟表可以分解成多个零部件。由此,工业品可分为:
(1**)可分解的产品:按照零部件和功能的对应的简单、复杂程度进行分类;**
(2**)不可分解的产品:按照生产工序和功能的对应关系进行分类**
(二)基于建构的产品分类的扩展:从产品结构到产品工序
(三)产品建构概念的扩展
l 产品建构:结构和功能的对应关系;部件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如果引入部件是否只适用于特定企业(firm specific)这一视角,产品建构则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封闭集成型建构、开放集成型建构、封闭模块型建构和开放模块型建构。
新颖性:没有人会想到手机和小黄车、高级油车和芯片可以归为一类,但从设计的角度来说就是这样的。
**1.**模块化的三种形式:
(1)从左上角到右下角:产品建构从集成走向模块化;
(2)已经是模块型的产品了,但更往右下角走;
(3)虽然是集成化产品,但集成化程度降低。
2.产品建构的变化:90年代后,产品建构的最大变化是模块化
·技术逻辑决定:核心件如果没有政治介入,一定会进入标准化流通。
(四)产品建构的演进与价格变化
·中国几乎所有产品都可以做成第一,只要这个产品是模块化的
(1)模块化的第一步是去技能化;
(2)我国出口的价格线永远往下走,而日韩当时出口的产品永远是持平的。
例:液晶电视的核心零部件是屏,屏特别贵,三星和LG自己也要在中国市场卖电视,但为什么三星和LG还愿意卖屏给90年代中国的电视机厂?
答:电视作为终端产品价格很高,而价格很大程度源于屏很贵,如果屏自产自销,电视又卖不出去,就没有效益。三星和LG卖屏给中国电视机厂,就是通过增加屏的销量来带动屏的产量,从而分摊成本——销量→产量→分摊成本
但是,核心件的标准化流通,就必然伴随最终产品的产量上升,导致价格下降。
l 模块化的经济价值:
模块化将复杂系统(产品或业务)按照一定的设计规则分解成若干可以独立设计的半自律的子系统:
(1)产品设计速度提高,企业可以更有效率地设计复杂产品;
(2)各模块的设计范围变小,往往有不同的设计组同时设计同意模块。产品的创新机率上升,设计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自由度增加;
(3)设计和制造的专业化引起成本的下降。
二、组织建构
·回到产品【建构】:结构和功能的匹配
(一)组织建构
企业内组织和企业间组织都可以从结构与功能的对应关系或者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区分为模块型和集成型。
l 企业内组织建构与企业间关系的建构
(二)技术——组织互补性
技术和组织无非是【设计】的载体,没有什么区别
←日本原来的产业稳定在右上,但90年代产业突然转向左下,而日本根本就没有转变
注:美国的制品市场、劳动市场和金融市场本来就是模块化的,而日本的三个市场本来就是集成的
三、总结:产品建构理论
(一)产品建构理论的特征
(1)产品建构理论的基础是产品的技术特征,为企业战略理论确立了技术基础;
(2)这一理论可以对产业群有效地进行区分,为企业战略理论确立产业基础;
(3)这一理论设计了技术和组织两个企业战略的关键变量,解释力清晰
n 产品建构理论用以解释日本为何会衰退、中国为何会崛起
(二)产品建构理论的战略含义
(1)产品设计方式的变动与产品生产、企业间关系的变动密切相关。在模块化时代,企业战略应该反映三者的关系,对企业组织进行水平化,分权化再造。模块化战略不仅是设计战略,而是设计战略与组织战略的统一。
(2)模块化时代的基本竞争战略是:
①在理解产品部件的相互依存性的基础上,以建构创新者(architector)的身份确定设计规则(design rules)并以此确立在产业中的主导地位(Dell);
或②作为模块生产者 (modular maker)来参与生产过程并借助建构的变化来实现企业能力的持续提高(Hisense)。
(三)产品建构变化中的两种陷阱
(四)产品建构理论的问题:
(1)比较强的“技术决定论”
(2)“技术民族主义”:
①日本和德国认为是自己的民族性决定了自己适合这种组织形态
②今天的趋势:由于模块化,技术民族主义已丧失优势
(五)产品建构的演变
逻辑上确实可能存在【从模块到集成】的趋势,但必须承认我们今天的时代就是模块化。
四、商业模式建构
l 基于产品建构的定位论: 产品建构战略
如果将企业组织形态或企业能力视为短期内不变,从产品建构与企业组织/能力的关系出发,企业可以在产品建构间进行选择或寻找最合适的产品建构定位。产品建构的定位战略的要点在于通过在阶层性的产品建构里寻找合适的定位或改变产品建构获利。
l **假设企业为部件企业,**则该企业面临两个问题:
①企业生产的部件的建构是集成还是模块? (内集成 内模块)
②产品的顾客所生产的产品的建构是集成还是模块? (外集成 外模块)
l 本讲小结:
找到一个点:把技术和组织摆平了,而这个点就是设计,具体的落脚点是建构
技术-产品建构;组织-组织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