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日本企业的经营战略(1): 定位还是能力积累
关键词:定位;能力;战略
第二单元与第三单元的联系
过量贷款+过度劳动+过度服务/生产=过度竞争
注:过度竞争不是经济学的概念,因为经济学认为竞争越充分越好
导论(一):波特的日本经济批判
l 关于日本经济衰退的宏观解释(前些年流行):
(1)工资侵蚀利润说;
(2)产业构造调整不良说:日本的平台经济发展不完善;
(3)财政政策失败说;
(4)金融缓和不足说;
(5)银行机能低下说:识别风险的能力降低。
l 宏观解释的微观基础(宏观是微观的加总,但宏观不能替代微观解释)
a, b与企业活动直接相关;c, d, e与企业活动间接相关
l 波特的批判:
(1)政商关系批评:日本的政商关系是有问题的;
(2)日本企业批判:“日本企业无战略”、日本企业的战略高度趋同(差别化才是战略的本质)
日本企业的日常工作:提高产量(为了应付过量贷款和过量雇佣)+降低成本(工具革新)+管理技术=日本企业的竞争优势
——对此,波特认为前述生产/品质管理不是战略,因为不具有差异化
导论(二):斯沃琪、A-Team与苹果公司:企业、公共组织的战略协同
·斯沃琪(Swatch)是第一块非机械表,瑞士的钟表工业非常发达,与其政治有关。
一、企业战略的主要流派
(一)什么是战略
1.定义一:对企业未来的形态(规模、性质)的设想以及达成这一设想所采用的方法
钱德勒:战略是把握现状和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寻找一个填补差距的方法,并把方法投入管理实践再循环——这个方法就是【战略】
(以上的战略是指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
企业战略中设想的部分与经营者的构想能力有关,而为达成这一设想所采用的方法是企业战略的主体部分。简单来说,第一个逗号之前的内容是非常主观的,而第一个逗号之后是客观的,即方法必须是靠谱的。
2.定义二:战略是应对竞争、获取竞争优势和获取租金的方式。
(1)应对竞争的方法;
(2)获得竞争优势的方法;
(3)获得租金的方法
竞争优势:利润超过行业平均利润
——那么战略就是获得超过行业平均利润的利润的方法,而“超过行业平均利润的利润”在经济学上可以粗略地称为【租金】
(二)战略体系
1.战略的逻辑分类:三种
**(1)竞争战略:**只能发生在提供同一具体产品的不同企业的事业部层面
竞争战略只能发生在事业部层面,即提供产品的事业部在竞争市场上卖东西的方法,如海尔和海信在中国市场上卖冰箱的办法——围绕同一产品。
**(2)功能性战略:**横向贯穿同一企业之下的各个事业部
例:不同学院的教授基础工资是差不多的,体现了人事战略贯穿不同事业部
**(3)公司(企业)战略:**发生在总部层面
①形态一:在横轴上,协调企业内不同事业部之间的关系;
②形态二:在纵轴上,协调功能性战略的关系
2.实践之中的战略类型:两个案例与两种类型
(1)大和速递(YOMATO)公司战略
例:日本有一家给百货店提供物流服务的大和速递公司,生意一直很好,直至70年代实体店铺不再扩张,该公司必须寻找新市场,即个人物流(中产阶级在高度成长期后形成)。所有公司都注意到了这个新市场,但没有人敢进入,因为不能保证天天有人发速递。现在顺丰的方法是:划片管理,保证一个人负责区域的加总运输量。
(2)本田公司的战略
二战后,本田一边做汽车、一边做摩托,在50年代后成为日本第一的摩托。1959年,本田不满足于国内市场,于是进军美国,甚至挑战哈雷,当时美国摩托车市场的49%为英国企业控制。直至1963年,本田占有美国市场的63%。
BCG对本田战略的分析:定位和定价
①定位:不同于英国的“红海战略”,本田实行“蓝海战略”;
②定价:往便宜卖,换取累计生产量上升。
然而,有学者去采访当年的实际经营者,却得到了不同的答案
“我的战略就是:能卖出些什么就卖什么,在此之外没有战略”
老师认为,本田在美国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改变了中产阶级对摩托的认识,即普通人也能骑摩托。
(3)总结:
①理性规划的战略:学校是可以教的
②实践涌现的战略:只能依靠实践和经验,无非是通过不断学习上一种积累经验。
(三)企业战略的三个层次与四个侧面
**1.**三个层次:
事业单位战略/竞争战略、功能战略与公司战略
**2.**四个侧面:
(1)企业;(2)环境;
(3)发生于企业外部的相互作用;(4)发生于企业内部的相互作用
**3.**企业战略的关键:匹配
(四)战略管理的主要流派(本节重点)
l 两根轴:将十种战略分为四派
例1:中国人的婚礼→企业和客户的关系:复数的企业竞争市场份额
新郎往往说“托各位领导的福才能找到这么好的人”→外部因素
实际上可能是因为新郎自身足球踢的好,而新娘就喜欢体育好的→内部因素
例2:选餐馆:味道和服务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如果不换厨师,那味道就不会变→时间因素(静态因素or动态因素)
l 因为企业战略可被定义为获取竞争优势的方法,所以关于战略的理论都是关于竞争优势的性质和来源展开的
(1)纵轴:竞争优势来源于内部还是外部
(2)横轴:竞争优势有无时间性
l 重点:
(1)定位学派:竞争优势来源于外部;
(2)基于资源和能力的战略观: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内部,即核心竞争力
(3)二者的关系:
①定位和核心能力究竟是什么意思?
②定位和核心能力的关系的全部:对立及其他
l 【案例】西南航空的兴起与JAL****的重建:共同点何在
老师去民航局培训的背景:海航扩张过于严重,以至于破产
美国西南航空的战略(Southwest Airlines**:leader of LCC****,全世界最著名的廉航公司,1973****年以来连续盈利年数最长的航空公司)**
(1)战略一:低成本
①高频度班机;
②高设备利用率;
③缩短机场停留时间。
甚至连机上清洁都由员工完成,而不外包,降低成本。
(2)战略二:员工第一、大家庭理念【团建】
机上清洁不仅由机组人员完成,高管也要参与。
n 日本航空JAL**(世界第三大航空公司,2010****年破产退市,两年后重新上市)的重组:大型企业如何改善业绩——稻盛和夫扭亏为盈的战略**
(1)战略一:裁减亏本航线
(2)战略二:阿米巴(Amoeba)经营
阿米巴:生物的原生态
①全员参与经营,培养员工的能力;
②独立的部门核算制:根据业务和项目,将大组织分割成很多小的单元,提高效率,避免大组织沟通不畅。
西南航空与日本航空的共同点:
注:迈克尔·波特的中国演讲——什么是【定位】、战略的本质是什么
(五)两种战略观的竞争与互补
【回到定义】战略是把握现状和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
例:一个好的足球前锋必须结合好的脚法和跑位才能进球。
尽管【定位】和【核心能力】是对立的,即一个强调外部环境、一个着眼于企业自身内部,但实践中二者往往是结合的,即上图的两条线都结合了定位和核心能力的共同构筑(实质是完全一样的走法,只不过方法不同)。
(1)西南航空:低成本(定位)+团建(构筑内部能力)
(2)JAP:砍航线(用减法的方式定位)+阿米巴经营(构筑内部能力)
(3)共同点:都结合了两个看似矛盾的因素
总结:理论是理论,无论理论上【定位】和【核心能力】如何独立,实践中都不可能只强调一头。
1.注重企业环境(市场)的研究:哈佛传统与波特的战略理论
(1)哈佛传统:SCP(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决定企业绩效)
——向外部寻求竞争优势的源泉
(2)波特的战略理论:通过独特的企业战略来实现市场定位并赢得竞争优势
- 事业单位战略(五力模型,定位)
- 公司战略(以竞争战略为基础|协同效果)
- 产业集聚(cluster)与国家竞争优势
2.注重企业本身的研究:以资源为基础的战略理论(resource-based view:RBV) (1)向内部寻求竞争优势的源泉; (2)强调组织固有的、难以被模仿的、隐性的资源以及组织; (3)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依据RBV,企业战略行动的第一步在于寻找并积累独特的资源;
其后是依据这些选择企业在市场上的定位。
独特的资源的特征:
- 竞争企业进行模仿需要成本和时间;
- 资源的性质决定其难以被模仿 (因果关系不明确;隐性);
- 竞争企业由于自身原因而难以进行模仿 (与其已有的资源存在竞争关系)
(六)回到波特的“日本企业无战略”
波特所言“日本企业无战略”,是站在【定位学派】的视角下,认为战略的本质是“差别化”,而日本企业则是趋同的。但站在【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日本企业对于经济学、管理学的贡献非常大,即持【核心竞争力】一派战略理论的人则会认为日本企业是有战略的。
二、日美企业战略比较:典型的日美企业经营目标的比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美企业的战略目标存在结构性的不同:

(一)典型的日美企业经营目标的区别何在?
(1)日本企业更重视**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而不是投资收益率,因为前者可以保雇佣;
美国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让【股东高兴】,日本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让【从业人员高兴】。
(2)日本企业更重视生产系统的改进。
(二)对“日本企业无战略”的总结:

(1)现象层面:日本企业确实战略趋同,站在【定位】学派上可以认为“无战略”;
(2)但从RBV的逻辑来说,日本企业强调资源稳定性和长期雇佣,有可能某些情况下产生特定资源
- 站在哪个学派来看
- RBV的逻辑只在某些情况下适用,同样美国人的做法也只在某些领域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