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导论(一):观察后进国家经济发展的两个角度
导论(二):科斯的问题与企业制度的演变
Q:科斯——为什么企业没有无限扩张?
企业的规模或边界总是存在上限的,即使是优秀企业也无法无限扩张,那么对于优秀企业,其扩张的边界在何处?
- 内制还是外购?
- 企业的扩张涉及两个成本:
- 管理成本(规模扩大,管理成本会提高);
- 交易成本(企业规模扩张等同于原本在市场中的交易放入企业内部,若想要通过外包抵消管理成本,就会增加交易成本,即为了交易必须付出成本)。
科斯问题的拓展:
- 为什么在不同的社会经济体系中,企业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 为什么不同社会经济体系中,占主导的企业组织形态不同?
(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
- 所有者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不分
- 为了吸引高技术工人进入而实行工人贵族制,现场交给工人贵族管理(工头,foreman)
(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美国:
- 所有者和管理者分离
- 由于美国是移民社会,为了减少语言不同的麻烦,只能把工作分割得非常精确,所以工人基本上只会单一技能。
(3)80年代的日本:
- 终身雇佣制(并非绝对的)、
- 年功序列制(绩效与工作年限相关)、
- 企业内工会(不同于美国的产业层面工会,如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
- 大量外包部件
一、1980年代欧美的日本经济观
1980年代是日本实践受到国际关注的时代;日本化的时代(Japanization,指西方企业向日本学习技术)
(一)文化论
(二)二重构造论
- 二战前:农村 vs 城市
- 二战后: 大企业 vs 小企业 大企业与小企业并存,二者在技术水平、薪金水平明显存在差异,大企业挤压小企业的发展空间
(三)不公平竞争论
小结
- 日本经济改革论:日本是特殊的、是异端,需要被改造
- 欧美国家样板论:应该效仿欧美国家的模式
二、理念型日本企业的定型化事实(stylized facts)
理念型:抽象意义上的,并非实体 理念型日本企业:抽象意义上的、具有所有日本企业核心特点的企业
(一)日本经济社会中的企业
“不理解农村就无法理解战前的日本,不理解企业就无法理解战后的日本”
- 企业对日本的影响远超其他变量,如国家、市民社会、区域、家族、宗教等;
- 在20世纪末前,经济危机反复出现,但企业的绩效强韧性非常好。
(二)理念型日本企业的特征——与美国对比
1.法律形态——差距不明显
- 形式上均为法人企业
- 所有与管理分离
2.股权结构——结构复杂,交叉持股
观察企业的一个很好的角度:股东大会怎么开,如主持人的开场白
- 美国人:“您的公司……”——公司的所有者是股东
- 日本人:“敝公司……”——管理者潜意识认为公司归从业人员所有,而非股东
复杂的交叉持股情况下如何确定民营企业的所有权归谁所有? 日本和美国的商法典都规定“企业归股东所有”;但是,由于日本的商法典由美军制定,这一规定和日本社会的价值观是不一致的。反复相互交叉持股使得人寿保险公司成为股权结构中占比最大的股东,而人寿保险公司的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人寿保险的购买者(国民),最终结果就是企业归国民所有。
3.经营目标:成长指向(市场份额的持续扩大)
美国企业的战略目标:利润最大化/投资回报最大化 日本企业的战略目标:附加价值最大化
利润vs附加价值
- 附加价值=利润+工资总额+税
- 日本企业管理者期待利润和工资总额总和的最大化,需要考虑企业员工的利益,这也是长期以来日本失业率低的原因。
4.经营战略:以生产为战略
生产质量的扩张——品质管理加强 生产规模的提升——市场份额增长
5.决策方式
美国企业的决策方式:top-down,精英主义 日本企业的决策方式:bottom-up,平民主义
6.决策层:
内部提拔,前任指名(“二流摹仿品”),晋升缓慢; 没有专门的管理训练;监事会形式化
7.中间层:
内部提拔;缓慢提升; 但具有多部门工作经验
8.作业形态:
团队协作,多能工; 劳动时间的伸缩性,避免了经济危机时的裁员
9.技能形成:on job training为主,off job training为辅**
不离开公司接受培训,更不辞职。
**10.**雇佣长度:以终身雇佣制为原则
**11.****薪酬体系:年功序列+**能力主义
**12.****员工身份:淡化职务区分(=**社员制);少数精锐主义
**13.****工会形态:企业别工会;产业别联合(松散);工会目标的优先顺位:雇佣安定>****工资>**劳动时间的缩短
**14.**企业间交易:长期特定交易(封闭)
导论(三)丰田英二的福特之行与石井威望、小宫隆太郎的一汽之行
(一)丰田英二(丰田管理者)的福特之行(1950)
丰田英二这样回忆鲁奇工厂给他留下的印象: "不愧是福特的最大工厂。我们被工厂的巨大的设备和组织规模所震惊。工厂建筑面积为1500万平方英尺,是丰田举母工厂的将近10倍。工厂中有钢铁熔炉、玻璃工厂、码头、机械加工厂、组装线、铸造车间等自给自足地生产汽车所需要的一切设……鲁奇工厂在规模上是福特公司最大的,但是规模巨大的工厂并不能保证可以完美地进行生产。在我们看来,在生产组织方面鲁奇工厂还是有改进的余地” (和田一夫,2009:370-371)
“鄙可以取而代之!”
(二)石井威望、小宫隆太郎的一汽之行
“1960年代之后全世界已经进入自动大量机械制造的时代,而在这个进步的时代,中国一直在睡觉,仍然依靠人工人力,大大落后于世界工业水平。中国需要拼命努力,但只要努力,大概二十年之后,可以赶上世界前头。” (石井威望,1977)。
四 、企业主义的出现、洗练与危机
美国:大量生产、大量流通、大量浪费
- (1)国内市场广大、国内资源丰富
- (2)Fordism的劳资关系
- (3)扩张财政 日本:日本的发展不像美国一样,为什么?
- (1)国内市场狭小、国内资源有限
- (2)
多能工的出现——大野耐一的纺织业经验
多能工促进新生产模式的产生
- 轮岗制 job rotation
- 团队协作 team production——你的劳动力依存于工厂team中的其他人——降低离职率
- 特定技能firm-specific skill 上述模式进一步促进劳资双方妥协动机的强化
社会规范的形成:“随便解雇员工的企业不是好企业,随便离开企业的员工不是好员工”
- 从制造业到服务业,进而渗透到各个行业
- 当经济进入高度成长期,这样的社会规范促进了产业结构转换
Q: 当维持雇佣超过单个企业的能力——不得不开始解雇员工的时候该怎么办? 政府开始介入,接手大规模失业时
拉美 vs 日本
"世界上存在四种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阿根廷、日本" 阿根廷怎么看都应该发展好却没有发展好;日本怎么看都应该发展不好却发展好了
思考题:格申克隆-道尔命题与中国实践
持续发展的后进大国往往形成大规模的企业,而这种大企业易于在组织形态方面实现具有范式变迁意义的创新。美德日企业的实践符合这一命题。美国超越英国、德国超越美国、日本赶上美国,超越的过程中组织的管理模式都在变得越来越经济民主,每次变迁都含有经济民主的强化。那么,现阶段中国企业的实践之中是否具有这种创新?如果有,这种创新是什么?如果没有,为什么?
【范式变迁】自然科学哲学中的专有名词,如日心说冲击地心说